查看原文
其他

协同攻关实现新突破!人民日报点赞民进会员周华民教授团队

民进网
2024-08-29

点击上方“民进网”可快速关注


产学研用协同,助力我国锂电装备和科技保持优势,他和团队始终坚信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研究什么”,他和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他就是民进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委、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华民。7月5日,人民日报“讲述·弘扬科学家精神”栏目聚焦周华民教授团队,讲述他们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故事——



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教授团队——
助力我国锂电装备和科技保持优势



启动控制器,浆料泵把锂离子负极材料源源不断注入模具,并从模具内部的流道挤出,均匀地涂布在铜箔上……走进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,教授周华民和张云带着几名学生正在操作涂布机实验平台。


涂布是制造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电芯的关键环节。“就是将预先制备好的电极浆料涂敷在铜箔或铝箔等基材上,获得电池正极、负极的极片。”周华民介绍,为了让浆料形成稳定均匀的涂层,要求模具不同宽度方向上的浆料挤出速度保持一致,这就对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
此前,我国的锂电装备主要依赖进口,特别是关键核心装备。“价格昂贵不说,定制周期也很长。”周华民说,2012年前后,他到深圳走访了几家研发生产锂电装备的企业,了解到市场对于国产装备和技术的迫切需求,决心投身这方面的研究。

当时,锂电装备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事物,有团队成员提出了疑虑:“我们主要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加工的,不懂电池呀。”但周华民很有信心:“高分子材料加工与锂电池涂布具有流变成形的共性,这是我们的技术优势。”

就这样,周华民带领团队,从最基本的锂电材料、制造工艺、装备特性等方面开始学起,在大量文献研究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,确立大尺寸电池宽幅制造的主攻方向,用了三四年的时间,自主搭建了原型装备和研发平台。此外,他还带着团队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,和技术人员一道,发现实际工程问题背后的科学和技术难题。

“团队成员派驻企业,双方协同攻关,是我们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。”张云说,比如针对超薄铜箔基材在运行中容易发生抖动剐蹭,导致浆料涂布不均匀甚至刮花的问题,博士生黄天仑等3名团队成员被派到生产一线,3年间每年2/3的时间待在深圳,通过干燥箱体、风孔的结构优化,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。

经过10余年联合攻关,团队创立了大容量电池的异构电芯设计方法,突破了涂布—辊压—卷叠的宽幅高速制造工艺,攻克了液—固长程制造的智能联动精确调控技术,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涂布模具,浆料挤出宽度可以做到1.6米以上,速度、精度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“10多年来,我国的锂电装备从受制于人到引领世界,已成为世界上锂电装备及电池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。”周华民自豪地说,近3年,他们团队联合多家企业定制化开发锂电装备几千台(套),不仅用于新能源汽车和船舶的动力电池制造,还在空间站、月球探测器等国家重大装备电源系统自主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
目前,周华民团队已经聚集教师和硕博研究生60余名,分别聚焦电池结构设计、工艺仿真、装备控制等不同领域,分工协作开展研究。周华民说,团队将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在固态电池、干法制造等前沿技术方面不断发力,助力我国锂电装备和科技保持优势。


END

来源:湖北民进微信公众号

更多推荐

❤️ 点个“赞”再走吧~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民进网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